中醫順時調養

24節氣
養生口袋日曆

春養肝、夏護心、秋潤肺、冬顧腎,

四季養生該怎麼做?

你是哪一種體質?
中醫順時養生有要領

跟著節氣養生調養身心前,先從確認自己屬於哪一種體質開始。

陽氣虛體質

體質特徵

怕冷、手腳冰冷、容易感冒、倦怠、覺得胸悶、氣短,吃到冰涼的食物或冰品容易腹瀉

養生要領

要保住體內陽氣,除了食補,也不建議大量出汗消耗元氣

痰濕體質

體質特徵

身體、頭部覺得昏沉、懶洋洋的,容易覺得腰痠背痛,解便時糞便黏稠

養生要領

容易發生在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人,脾胃要袪濕,少吃冰冷食物,需特別注意夏天的保養

血瘀體質

體質特徵

容易全身痠痛、經痛,有黑眼圈、皮膚受傷發炎後,易產生色素沉澱

養生要領

這類的人常有中風或心血管病史,除了多運動,尤其夏季要記得多補充水分、維持血液循環

陰血虛體質

體質特徵

皮膚、口腔容易乾燥、眼睛乾澀、容易口渴、尿液偏黃、糞便乾硬

養生要領

注意秋季保養,秋燥會使陰虛體質的人症狀更嚴重。要吃些滋補養陰的食材如百合、山藥

陽氣萌發萬物生長
甘味食物有助脾胃

春季是寒氣漸消、萬物開始生長、陽氣萌發的季節,人體機能也活躍了起來,在春天就要開始培養陽氣,增強抵抗力。

飲食調養

適量攝取溫補陽氣的食物,酸味食物不利肝氣順應春季向上、向外發散

生活起居

日夜溫差大、乍暖還寒,所以冬衣還不要收起來,出門也要注意保暖

情緒解方

中醫認為「怒傷肝」,春季保肝,要盡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動怒生氣

春天節氣

陽氣初生,宜溫辛食物提升免疫力

可多泡澡,或吃升發陽氣具辛甘發散的食材,如香菜、韭菜
春季吃酸味食物,會抑制肝氣的升發,少吃酸、少吃辣

寒冷冬天就要過去,
準備迎接春天來臨。

陰雨綿綿濕氣未除,養生宜強健脾胃

飽餐後吃具有甜味的桂圓、紅棗滋脾補胃、養血安神
少吃梅子、桑葚等酸澀之味

健脾顧胃從飲食做起,
心情調適也不可少。

春季對應肝經,飲食宜養肝排毒

可多吃養肝的食物排毒,如綠色蔬菜、開心果等
留意外來熱邪之毒入侵,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

春天屬木,對應到肝臟,
養生宜先養肝。

+ 更多節氣

疏肝解鬱,宜解熱制養、消腫止痛

飲食清淡、多吃當令鮮蔬,最能滋補養肝
忌辛辣、油炸燒烤等易上火刺激食物

一年之中情緒最易高漲季節,
需留意生理失調。

乍暖還寒,首重健脾祛濕、抗風邪

宜溫補、柔肝養肺,可多吃山藥、薺菜、薑、蔥等
避免身體忽冷忽熱感染風邪

體內肝膽經脈旺盛,
此時養肝有助增強免疫力。

易受濕邪入侵,飲食應健脾祛溼

飲食應以健脾胃、祛濕為重點,可多吃山藥、香椿等
日出時間變早,忌晚起,最好在七點前起床

濕氣漸重,易「春困」,
飲食要袪濕健脾。

萬物欣欣向榮
苦味食物解毒去心火

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心氣也最旺盛、易上火,潮濕悶熱易引腸胃炎、皮膚病,務必做到「靜心、戒躁、無怒」。

飲食調養

苦味食物能清熱瀉心火,苦瓜是好選擇。其他如小黃瓜、西瓜富含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可適量攝取

生活起居

夏天潮濕悶熱,尤其是皮膚疾病好發季節,有過敏症狀的人,流汗要盡快擦乾、多待陰涼處

情緒解方

除了清心火,更要做到「靜心、戒躁、無怒」,才不會火上加火,讓身體更燥熱

夏天節氣

室內除濕防濕邪,避免肩頸痠痛上身

可吃些性平、涼性和能清濕熱的食物,如綠豆、魚、雞肉等
晚上忌吃消暑食品如西瓜、水梨等,易有腸胃道問題

人體機能亢進,加上梅雨季節,
容易導致體內濕氣重。

天氣溼熱,飲食宜清爽清淡

飲食調養宜清爽、清淡為主,可多吃青椒、綠豆等解熱食材
少吃油膩、刺激性食物,如燒烤炸物

安定自律神經、穩定情緒,
幫助排除多餘水分。

百毒之月脾胃弱,飲食重補氣祛溼

首重健脾利水,可多吃性味甘涼食物,如小黃瓜、西瓜等
避免身體難散熱,使人煩躁、疲倦

易有氣血不順、精神不振,
可多增強全身氣血循環。

+ 更多節氣

心火旺,養生宜健脾養胃

可吃些帶酸味的食物,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忌吃生冷的食物

跟著太陽作息,夏季養心,
應保持心情愉快。

一日熱三分,可多吃健脾胃食材

可多攝取養脾胃食物,如地瓜、南瓜、糙米等
注意室內外溫差、避免過度曬太陽。忌吃過飽影響消化功能

小暑濕氣重,
健脾胃食物有助排濕。

長夏防濕熱,小口慢喝溫水更解渴

喝溫水、常溫水,喝水速度應慢喝,才能止渴
忌喝冰水、大口灌水,易引起脹氣

清熱祛濕是重點,
也應注重保養脾胃。

防秋燥養肺氣
注意保濕、吃潤肺生津食物

白露之後真正進入秋季,氣候漸漸乾燥,也就是常聽到的「秋燥」,養生的重點會從排濕轉為防秋燥。

飲食調養

秋冬季節斂陰養肺氣,減少如蔥、薑等辛香發散食物,以免宣洩肺氣

生活起居

氣候漸乾燥,也就是常聽到的「秋燥」,養生重點會從排濕轉為防秋燥

情緒解方

白日漸短易出現季節性的憂鬱、影響睡眠,可調整心情,保持規律作息

秋天節氣

炎熱潮溼,顧好脾胃為養陰做準備

可多吃甘涼滋補、排濕食物,如蓮藕、竹筍、筊白筍等
多休息,忌熬夜

起居調養以「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為原則。

養生重滋陰潤燥、增抵抗力

可多吃潤腸通便、改善血管硬化的食材,如芝麻、芋頭
入夜漸感涼意,應留意保暖,預防感冒

日夜溫差逐漸拉大,
應留意保暖,預防感冒。

燥邪當令,宜多吃潤燥生津食材

秋燥傷肺,可多吃帶膠質或質地黏稠的食物,如海帶、秋葵等
少吃生菜、瓜果及辛辣食物

秋季燥邪當令,易耗氣傷陰,
使人疲憊四肢乏力。

+ 更多節氣

肝火太旺易傷肺,飲食應滋陰潤燥

可吃潤肺食物,如梨子、銀耳、蓮子等
忌熬夜,少吃辛辣炸烤類食物

自然界陽氣漸收,
長輩、小孩及過敏者要注意。

秋燥抑制肝氣,凡事不躁進

緩解秋乏,可調整睡眠時間,吃潤燥的食物,如牡蠣、蜂蜜等
凡事過於躁進、悶悶不樂

晝短夜長,除了乾燥,
溫度下降,易秋乏。

補冬不如補霜降,飲食宜平補降燥

可多吃健脾利水、清心養肺食材,如黃豆、秋柿、百合等
忌煩躁不安、心神不寧

霜降晚秋,適宜平補。

保養精氣抗病毒
溫補養腎升陽氣

白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就是說,冬天沒有好好休養生息,春天就會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

飲食調養

冬季宜溫補,建議可多吃些富含蛋白質和油脂的肉類、奶類或蔬果,增強身體抵抗力

生活起居

取暖電器感到暖意後即可關掉,以免帶走身體過多水分,引火入心,使人煩躁

情緒解方

驚嚇會傷害腎氣,因此盡量避免從事過度刺激的活動,例如看恐怖片、玩雲霄飛車等等

冬天節氣

入冬之始,飲食宜健脾胃、養腎氣

建議溫補或平補,可吃堅果、紅棗等
避免燥熱進補,反而讓身體「火上加火」

應「早睡晚起」,
順應太陽作息來養生。

流感季報到,易受外邪入侵

可多按壓風池穴及合谷穴,能行氣止痛
避免身體著涼,尤重腳部保暖

小雪時節氣溫驟降,
宜注意身體保暖。

降溫有感,要注意保暖

料理中可以適當加入辣椒、花椒、薑、大蒜來溫暖身體
避免清晨嚴寒著涼,造成身體溫差過大

氣溫明顯下降,
需注意驅寒保暖。

+ 更多節氣

陽氣慢慢萌發,溫補能助培養陽氣

冬至進補,可多吃性味甘溫補養心脾食材,如桂圓、紅豆等
避免熬夜、大吃大喝會損傷陽氣

陽氣漸長,
宜調整生活起居和飲食正常。

氣溫來到最低點,進補保暖防濕冷

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避免身體著涼,尤重手足四肢保暖

保暖工作要確實,
心血管患者切記四肢要夠暖。

養精蓄銳,適合溫補

溫補食材,可多吃大蔥、四季豆、馬鈴薯及紅豆
避免燥熱進補

避免大補以免上火,
進而引起春燥。

名人養生
跟著節氣順時調養

跟著蔡依珊、蔡壁名、李鳳山一起中醫順時調養。

科學腦也迷上的古智慧

蔡依珊:現代養生無須太用力
調養身心即是順應本心

中醫武術世家癌後覺悟

蔡璧名:依天時作息善待自己
身體給的回饋很具體

一代氣功宗師

李鳳山:達到平衡才能永恆
「3時」法則養身也養心

排濕
四季這樣吃

看更多雜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