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醫生?讓醫生來告訴我們

民眾熱衷打聽名醫,但何謂「名醫」?網路聲量有參考價值嗎?如何衡量醫生的傑出與否?

從2022年開始,《康健》每年將推出〈年度好醫生〉,以「醫德醫術」、「國際聲譽」、「與時精進」等3項指標,透過各大醫學會徵選推薦,表彰各專科具代表性的年度傑出醫生,讓社會看見他們的卓越與貢獻,並建立「好醫生」值得信賴的指標,提供民眾就醫時參考。

醫界觀點的好醫生會具備什麼特質?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無論是在偏鄕小診所或大醫院工作的醫師,能視病猶親,就是好醫師。

健保署長李伯璋:好醫師除了醫療專業要做到位,也要能用同理心去傾聽病人和家屬的心聲。

曾任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兼門診部主任、現任立法委員邱泰源:高齡化社會來臨,好醫師是能走入社區提供全人醫療,服務偏鄉民眾。

  • 內科別
  • 外科別
  • 婦兒科別
  • 家庭科別
  • 其他科別

內科醫師很像偵探,從病人的生化指數、理學檢查甚至是症狀描述,去抽絲剝繭找出病因,給出治療建議。內科系的一般內科、感染科、神經內科、心臟血管內科、胃腸肝膽科、免疫風濕過敏科和腎臟科醫學會,推薦了6名年度好醫生,其中內科和感染科推薦了同一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

內科.感染科

張上淳

雙醫學會推薦
疫情下穩定民心功不可沒

1956年生,台灣大學副校長,台大醫學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感染症學、院內感染調查與管制、分子流行病學。

張上淳
文/施靜茹攝影/陳弘璋

內科和感染科醫學會不約而同推薦了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台灣兩場大疫,2003年SARS疫情,17年後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看得到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參與防疫的身影。

「人家認為你有能力,而你有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幫助國家、社會,雖然增加許多工作,每天忙到深夜,且週末假日沒有休息,把它視為是一件很棒、很有意義的事情,自然就不會覺得辛苦。」張上淳為自己在大疫中的角色,下了註解。 張上淳也創下台大感染科醫師擔任醫學系主任與醫學院院長的紀錄,對醫學教育投注許多心力。Read more

1960年生,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打英式橄欖球40多年,專長為腎臟病、血液及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照護。

吳麥斯

腎臟科

吳麥斯

首位以內科醫師背景
接任移植醫學理事長
文/施靜茹攝影/陳弘璋

在腎臟科專業,吳麥斯率領的團隊,是同行學習的標竿。移植醫學理事長一向為外科醫師出任,吳麥斯是以內科醫師接任的第1人。從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北醫附設醫院到雙和醫院,無論擔任何職務,吳麥斯都獲得病人以及同僚高度讚賞。Read more

1948年生,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博士,免疫風濕專家,紅斑性狼瘡研究與治療教父級專家。

余家利

免疫風濕過敏科

余家利

鑽研紅斑性狼瘡50年
寫論文也寫小說
文/黃淑玲攝影/陳弘璋

因準備留學日本而開始接觸免疫風濕疾病,當時台灣醫界還沒人深究這領域。余家利在國內研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輩份最高,學術地位備受肯定。他主張研究要實用,扣緊與疾病的關係;也寄望未來發展出結合各科、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團隊。余家利同時是個快筆多產作家,已出版10多本小說。Read more

胃腸肝膽科

林肇堂

幽門桿菌、胃癌研究權威
深耕胰臟癌診治

1952年生,高雄義大醫院副院長。台大名譽教授,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及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林肇堂
文/邱淑宜攝影/陳德信

林肇堂為消化醫學資深權威,是胃部及胰臟疾病診療的拓荒者,帶領團隊於幽門桿菌、胃癌、胰臟癌、病毒性肝炎均有不斷推陳出新的研究成果,也創造不少新技術及新療法。曾獲亞太消化醫學會2015年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為胃腸科醫師最高榮譽。Read more

1944年生,現為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藥理學博士,曾任北醫校長。

許重義

神經內科

許重義

世界頂尖醫學科學家
開啟台灣腦中風登錄
文/邱淑宜攝影/陳德信

許重義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教授、華盛頓大學教學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深深了解中風的可怕,返台後於2006年開啟台灣腦中風登錄,大幅提升我國腦中風防治水平,腦中風不再是國人死因第1名。40年投入腦中風研究與中風防治,蜚聲國際,榮登2022年世界頂尖醫學科學家排行榜。Read more

1964年生,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冠狀動脈和頸動脈全閉塞手術世界級名醫,手術技術冠全球,各國爭相邀他示範。

高憲立

心臟血管內科

高憲立

冠狀、頸動脈全閉塞手術
世界級頂尖名醫
文/施靜茹攝影/陳弘璋

在全球心臟內科領域,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高憲立,就是冠狀動脈和頸動脈全閉塞手術翹楚的代名詞。他為200多名頸動脈全閉塞的病人做高難度的打通手術,全世界無人能及。另外,他也為3萬名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的病人動刀,其中冠狀動脈全閉塞病例累計3,000例,數量和成功率都是世界標竿。Read more

外科醫師像疾病戰場的刀劍砲火,他打開病人身體或操作內視鏡進入病灶,膽大、心細、手巧地切除它,熬夜久站開刀也不怕。外科別的外科、胸腔外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大腸直腸科、神經外科、泌尿科和耳鼻喉外科醫學會,推薦了8名年度好醫生。

心臟血管外科

邱冠明

天才外科聖手
專精微創內視鏡心臟手術

1969年生,亞東醫院院長。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微創心臟手術。

邱冠明
文/謝佳君攝影/陳弘璋

邱冠明為國內少數專精微創心臟手術的專家,迄今已執行6,900多例心臟手術,遠遠超越許多醫師一輩子的手術量,有「天才外科聖手」的封號,希望透過大量複製成功經驗,醫治更多人、更多家庭。不僅醫術精湛、手巧心細,延續病人生病的同時,亦看重傷口美觀,展現細膩、體貼病人的同理心。Read more

1954年生,現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侯明鋒

外科

侯明鋒

南台灣乳癌第一刀
國內乳癌防治重要推手
文/施靜茹攝影/陳弘璋

台灣乳癌防治40多年來,侯明鋒教授扮演重要角色,有「看診天王」、「南台灣乳癌第一刀」之稱,診治超過20萬人次,是國內第1位研究發現兩個變異乳癌基因是造成國內婦女乳癌元兇。25年前成立國內第1個乳癌病友團體「木棉花俱樂部」,並使高雄醫學大學連續2年獲得「乳癌生命搶救王」第1名。Read more

1964生,部立屏東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

王照元

大腸直腸外科

王照元

專精達文西機械手臂
腸癌微創手術
文/邱淑宜攝影/陳弘璋

王照元是國內大腸直腸外科權威,行醫30年手術與治療大腸直腸癌病患超過4,500人。專精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創下國內首位醫師執行達文西大腸直腸癌手術超過500例的紀錄,推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立國內首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協助國內外醫師學習,造福更多病患。Read more

泌尿科

邱文祥

國內泌尿科腹腔鏡手術開創者
讓剖腹變微創

1958年生,新光醫院泌尿科客座教授、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祕書長。為亞洲腹腔鏡手術先驅。

邱文祥
文/謝佳君攝影/陳弘璋

邱文祥為國內泌尿科腹腔鏡手術開創者,利用腹腔鏡完成全台第1台腎臟切除術、腎上腺切除術及膀胱切除術。在條通區花店長大的他,兒時見過的人形形色色,讓他善於察言觀色,讀懂病人的心,曾說醫師不是法官,醫病是一同面對、治療疾病,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好醫師應該帶給病人希望。Read more

1969年生,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博士。口腔癌專家,亦擅長甲狀腺、唾液腺內視鏡微創手術。

陳穆寬

耳鼻喉科

陳穆寬

頭頸腫瘤妙手
率先發展顱底內視鏡手術
文/黃淑玲攝影/陳德信

早年趕醫院勤務,累到開車栽進水稻田裡,陳穆寬選擇專精病患多為經濟弱勢的口腔癌。他拚盡全力,在臨床、研究與教學都交出頂尖成績。48歲就當上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現仍早上7點親自查房;最高興看到病患在他手術治療後,去除威脅生命的病灶,顏面也能回復美觀,找回健康與自信。Read more

1961年生,三總神經外科腦腫瘤醫學科主任。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博士,腦瘤、脊椎神經疾病專家,研究惡性腦瘤基因治療。

馬辛一

神經外科

馬辛一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
從制度爭取讓人醫得起、有得醫
文/黃淑玲攝影/陳弘璋

惡性腦瘤專家,每年都有許多病患自國外遠渡重洋找馬辛一看診開刀。惡性腦瘤手術難度高、價格高,馬辛一從健保制度入手,爭取顱內壓監測器納入給付,並將偏鄉支援綁定神外專科醫生的訓練評量項目,同時提高偏鄉腦外傷、腦出血的外科急重症手術給付,解決民眾醫不起、沒得醫的困境。Read more

胸腔外科

徐中平

開創「倒序式」食道癌手術
胸腔鏡手術權威

1955年生,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擅肺癌及食道癌等手術治療,創立胸腔外科醫學會。

徐中平
文/邱淑宜攝影/陳德信

徐中平是台灣胸腔鏡手術先驅,在專業領域不斷精進突破,最早研發經劍突軟骨下行胸腔鏡手術、開創「倒序式」食道癌根治手術造福病患。從小立志當醫師的他期許自己成為「仁醫」,行醫多年初心未改,視病如親,提供最優質的治療選項,對癌友採一站式照護,省去病人奔波各科之苦。Read more

1940年生,台大骨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實證醫學及考科藍(Cochrane)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郭耿南

骨科

郭耿南

國際權威中的權威
台灣小兒骨科醫學之父
文/林慧淳攝影/陳弘璋

郭耿南專攻複雜度高的小兒骨科,是台灣投入小兒骨科臨床以及研究的第1人。積極推動美國及國際性小兒骨科組織成立,對台灣及東南亞多國的小兒骨科領域發展尤有貢獻,因此獲得亞太小兒骨科醫學會頒終生傑出成就獎。2020年他更獲選進入全球小兒骨科的最高榮譽「北美小兒骨科醫學會名人堂」,是有史以來第1位亞洲人入榜。Read more

至2022年8月,台灣生育率只有1.08%,是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已成為台灣的國安問題;婦產科和兒科,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可是婦產科很隱私、兒科病人沒有選票,醫療資源相對弱勢,看婦產科和兒科醫學會推薦的2名好醫生,娓娓道來他們的處境。

1967年生,馬偕兒童醫院醫學教育室主任。北醫醫學系畢業,專精新生兒與兒童呼吸治療、急重症治療。

彭純芝

兒科

彭純芝

呼吸治療第一把交椅
為少子化力爭兒科資源
文/張雨亭攝影/陳弘璋

彭純芝長期投入新生兒、早產兒以及重症兒童的照顧,她是少子化的政策先鋒,站在第一線向政府力爭資源。彭純芝預見少子化趨勢下,兒科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數量的崩盤危機,呼籲政府以國家之力介入,在她的努力下,國家已針對兒童困難取得藥物、早產兒關懷與追蹤等政策邁出步伐。Read more

1968年生,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曾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

黃閔照

婦產科

黃閔照

產婦守護神
致力改革制度、推貧血及糖尿病篩檢
文/葉懿德攝影/陳弘璋

黃閔照致力為產婦及婦產科醫師打造更好環境而努力,投身婦產科醫學會20餘年,在擔任祕書長、理事長任內,推動不責難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改善醫病關係、婦產科空巢現象,並讓產婦生產更有保障。此外,他也推動產檢補助納入貧血、糖尿病篩檢,減少妊娠併發症,守護產婦健康。Read more

家庭醫師是民眾的好厝邊,你家附近的診所醫師,可能比你還清楚,你的阿公、阿嬤何時來看病。他也會親切地問:「老大人最近身體有比較好嗎?」家庭醫學科、眼科和皮膚科醫學會推薦了3名好醫生,這些常伴民眾左右的醫師都在做什麼。

家醫科

黃信彰

發表論文數全球前20
首批國內安寧照護醫師

1956年生,三峽恩主公醫院院長。畢業於陽明醫學院,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肝膽腸胃和安寧療護專家。

黃信彰
文/陳蔚承攝影/陳德信

黃信彰論文累積390篇,排名全球前20名醫師之一,且在國內獲獎無數;在台灣推展家醫科學術與研究風氣、家醫科整合照護及社區醫療制度;在國際協助推展全科醫師(家庭醫師)制度,在世界家醫組織代表台灣提供開發中國家家醫研究獎助金。Read more

1960年生,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亞洲青光眼學會理事。國防醫學院畢,曾獲選世界青光眼學院院士。

呂大文

眼科

呂大文

青光眼手術權威
巧手為患者重現光明
文/葉懿德攝影/陳德信

呂大文為台灣青光眼權威,國內9成青光眼濾過管手術是他執刀,這項手術難度極高,對於醫師技術及經驗要求相當高,也吸引許多患者遠渡重洋來台求診,國際聲譽卓著。2017年,呂大文有感於青光眼早期不易發現,因此創立了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致力讓更多民眾認識青光眼。Read more

1973年生,高雄醫學大學皮膚部主任。高醫博士,專精治療皮膚色素性疾病。

藍政哲

皮膚科

藍政哲

色素性疾病治療權威
白斑治療第一人
文/陳蔚承攝影/陳德信

致力於色素性及發炎性皮膚疾病研究治療,以光線及免疫療法提供治療新方向,並獲多項光照治療專利。藍政哲推動成立色素性疾治療中心、建構此疾病整合性醫療平台;其中曾被視為無藥可醫的白斑,藍政哲專研20餘年,被國外評為「台灣排名第一白斑治療醫師」。Read more

急、重、難症的病人,會第一個衝急診;血液腫瘤科治療的小病童,醫師心中總有隱隱憂慮;求助精神科,是病人說不出口的難題;當治療告一段落,卻還有漫長的復健路要走;麻醉科醫師攸關手術成敗,你我卻總不認得他;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你的命;西醫做不到的,中醫來替你調養。來看看這7個醫學會推薦的年度好醫生。

麻醉科

丁乾坤

創新導入AI和光學
輔助麻醉精準用針

1969年生,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執行高難度麻醉的品質深獲好評,也是重症加護專家。

丁乾坤
文/黃淑玲攝影/陳德信

愛打電玩、會寫程式的AI麻醉醫師,醉心精進麻醉技術,心臟、胸腔麻醉都難不倒他,創新發明設備,運用人工智慧和光學,輔助準確下針。推動精準麻醉讓病人術後醒得快、康復快,是台灣首屆一指的手術「危險管理者」。Read more

1962年生,台大醫院副院長、精神科教授。耶魯博士,專長自閉症、過動症、認知/影像學。

高淑芬

精神科

高淑芬

專長過動症、自閉症
開拓兒少精神研究新領域
文/謝佳君攝影/陳德信

高淑芬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之相關研究,包括流行病學、神經認知、基因、腦造影、神經生理、腸內菌體、代謝體學等,與國際並駕齊驅,獲獎無數,將國內兒少精神研究帶入新領域。同時,她打破醫病界線,傾盡全力救治病人、甚至全家,是病人眼中溫暖、永不放棄的阿姨、高媽媽。Read more

1973年生,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畢業,以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精準治療,提高血癌病童存活率。

楊永立

血液腫瘤科

楊永立

以基因定序治療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文/施靜茹攝影/陳弘璋

兒童血癌多只能靠化療或骨髓移植,楊永立負笈美國研習以基因診斷及次世代基因定序治療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建立台美合作網,並緊盯國際間最新診斷與治療,針對不同癌細胞基因型的病童給予最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他也將經驗分享給全台同業,致力提高病童的存活率。Read more

復健科

蔡泊意

國內經顱磁刺激術先驅
助中風病人重拾行動力

1970年生,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中國醫藥大學畢。

蔡泊意
文/陳蔚承攝影/陳德信

中風傳統復健效果不彰,蔡泊意引進經顱磁刺激術,已幫助超過4,000名中風病人重拾行動力,被復健科和神經內科醫師譽為經顱磁刺激術先驅,國內會這項技術的醫師,大多接受過她的指導。她的願望是帶中風病人去踏青,看到病人重拾行動力是她最大的成就感。Read more

1970年生,東方中醫診所院長。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

柯富揚

中醫

柯富揚

清冠一號催生者
致力中醫藥現代化
文/邱淑宜攝影/陳弘璋

柯富揚在COVID-19疫情暴發後,以中醫會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角色催生清冠一號並爭取公費給付,全民受益;致力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化、安全化、精準化,戮力推動台灣第1部中醫藥法典《中醫藥發展法》立法成功;曾獲第1屆國際針灸醫師水平考試A級第1名,醫術享譽國際。Read more

1963年生,嘉義市明仁堂牙醫診所醫師、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理事長。

陳建志

牙科

陳建志

募集資源進偏鄉
提供弱勢在宅醫療服務
文/林慧淳攝影/陳弘璋

抱持「醫療資源不應排擠任何人」初衷,長年致力於提升弱勢、偏鄉離島的醫療品質。向企業募款770萬元,完成40個偏鄉和離島巡迴站的固定式治療椅、牙醫醫療設備。落實特定身心障礙者牙醫醫療服務,進駐身障機構提供醫療,並針對弱勢病人提供在宅醫療,2020年疫情期間完成3,178人次的醫療服務。Read more

1965年生,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院長。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管所。

黃集仁

急診醫學科

黃集仁

建立急診五級檢傷制
將病人精確分流
文/林慧淳攝影/陳弘璋

投入急診醫學領域30年,曾投入永興、福國化工廠、華航與新航空難事件、921、莫拉克風災、八仙塵爆等重大災難現場搶救。建構亞洲第1的「急診五級檢傷制」及電腦系統,將病人精確分流、精準照護,獲2010年衛福部採用於全國推行。疫情期間建立緊急遠距醫療諮詢平台,提供24小時線上醫療諮詢。Read more

製作:高儷綾、蕭智綸、謝惠靜
影片:朱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