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肺行動,你我能做些什麼?

台灣很小,空污會流動擴散,這島上的人,都在同一條船上。一群不忍只在診間看病人生病、選擇站到前線倡議的醫師、為氣喘兒投入環保運動的母親、穿梭校園播下關心社會環境種子的大學教授,是為世代空氣正義奮鬥的群相;他們需要你我加入,思考各自能著力的點、採取行動,一同拯救我們自己和下一代的肺。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07 年地球公民協會於高雄市成立,經費來自各界捐款,不接受政府補助。2010 年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合併,轉型為地球公民基金會。

為了孩子不當空污順民
推動高雄空氣正義運動

「從北部搬到高雄後,年幼的孩子開始有了氣喘,發作時晚上躺著無法好好睡,我整夜坐著抱她,讓她靠在我身上睡,醫生告訴我唯一解決之道是搬離高雄,因為空氣品質太差。」10 多年前因為工作搬到高雄,舉家再搬遷談何容易,自救救人,為了孩子,王敏玲一頭栽進高雄空氣正義運動,奮戰至今。

「我有點嚇到,為什麼大家要接受這種環境品質?為什麼大家都要當順民?」不向現實屈服,王敏玲投入空污議題,但是,了解愈多愈心驚,原來高雄工業區居民分分秒秒與空污為伍。

「即使空氣中沒異味,也不代表你吸入肺裡的空氣是乾淨的,」王敏玲說,台灣民眾這幾年都認識了PM2.5,不少人出門前會查看空氣品質指標,「但不要以為橘燈或黃燈就沒問題,」因為除了濃度外,PM2.5表面有沒有沾附有害物質也同等重要。

政府相關單位雖已進行空污改善,「但管得不夠多也不夠快,」她說,這幾年也有不少人搬到高雄後發現情況不對,主動找上王敏玲熱心地說想幫忙推動改善空污,但後來發現改變現狀實在太難又太慢,一個接一個搬離高雄。

王敏玲感慨,今天如果家庭經濟支柱(假設是爸爸)罹癌住院,誰去照顧他?如果請不起人只能媽媽去照顧,但家裡沒人賺錢、沒人煮飯打掃、也沒人簽小孩聯絡簿,時間久了整個家可能出什麼狀況,一個家如何維持?「空污不只是環保問題,也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閱讀完整文章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成立於 2016 年,考量空污和氣候暖化的影響性是一體兩面的,除了推動各界追求健康空氣,近年積極督促氣候立法,促進環境的永續發展。

看診太消極 為救更多人
彰化醫師上街頭爭取呼吸權

2011 年 4 月 3 日,彰化海邊的一間廟宇前席開千桌請吃蚵仔煎,這不是宮廟慶典,而是彰化醫界聯盟擔憂國光石化開發污染芳苑濕地,串聯民間舉辦的萬人自救餐會。這餐會驚動藍綠政治A咖參與,最後漂亮守住芳苑濕地。

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彰醫盟成員之一的葉光芃醫師乘勢籌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2016 年 6 月,台空盟正式成立,繼續凝聚守護家園的力量。

被媒體稱為瘋狂醫生的葉光芃說,他的夢想是:台灣有朝一日能像北歐國家,由政府透過獎勵,鼓勵全民以電動車和自行車代步,積極降低移動污染源。

不僅葉光芃努力實踐夢想,擔任執行長的楊澤民也身體力行,驅動環保署將 PM2.5 納管,並進行一連串的修法。楊澤民的妻子張淑芬也一路相伴成為最佳夥伴,只要台空盟發起群眾運動,她就搭高鐵南北衝。這股草根力量深深感動年輕醫師翁銘佑。

台空盟執行長楊澤民和妻子張淑芬。

彰化醫師翁銘佑。

「在我還未能於社會獨當一面時,我父親過世,沒有長輩教我和社會互動,」翁銘佑眼眶泛淚著說:「但葉醫師和楊博士教會我怎麼關懷社會、不計較付出,他們像是父親、也是楷模。」

只是翁銘佑觀察近年的環境社運人士,仍是老面孔居多、年輕人偏少。因此,翁銘佑特別認真去校園演講,而且最喜歡往國高中跑。他期許每次演講至少影響 1 ~ 2 人,滴水成河,透過教育提升孩子對環境議題的素養,保護家園與自己的健康。

閱讀完整文章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成立於 2000 年 6 月,致力建構台灣環境政策、推動環境議題,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

用App查污染足跡無所遁形
用消費為想要的世界發聲

面對製造嚴重污染的廠商,唯一方法只有圍廠抗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以「透明足跡」網站讓不法和危害環境的廠商無所遁形,消費者也可透過「掃了再買」App,抵制黑心企業的產品。

「我們做透明足跡,不是只著眼於揭露企業污染的不良紀錄,而是希望有更積極的作為,」綠盟副祕書長曾虹文指出,污染數據應用於找出政府環境治理的不足,進而提出政策倡議,強化政府管制機制,「我們想的是如何創造一個向上提升的環境,敦促企業永續轉型。」透明足跡不只是污染地圖,更是要讓企業負起環境社會責任的大計劃。

為了讓透明足跡發揮最高效益,綠盟推出「掃了再買」App,逐步為市售商品建檔,購物時掃瞄商品條碼,即連接到透明足跡網站,讓消費者了解製造商是否有環境違規紀錄。

綠盟下一步是建置企業完整環境資訊庫,新增碳排放、有害污染物質排放、工安、勞安、供應鏈管理跟透明度等,讓好的企業可以被看見、被支持。

閱讀完整文章

林泰州

英國愛丁堡 Napier 大學影視製作碩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教授,曾獲威尼斯影展未來電影協會首部長片獎、上海電視節亞洲紀錄片白玉蘭獎、台北美術獎優選獎。2015 年投入反空污環保運動,與雲嘉南影像工作者組成《PM2.5 影像行動小組》,發起《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

我的肺是空污監測站!
住空污區罹肺癌 教授用影像吶喊

1997 年應聘到雲科大教書,林泰州搬到斗六居住,原本以為郷下空氣比較好,沒想到斗六空氣品質很差,然而他並沒有想到斗六的空氣糟是空污造成的。直到 2015 年,在 Facebook 上看到中南部影像工作者張貼中南部天空灰濛濛的空污照片,他才意識到自己居住的地方空污非常嚴重。

有了環境意識,林泰州投入反空污行動,影像是林泰州的專長,他把這項專長運用在反空污行動上,以影像記錄空污情況,常常在工業區守到半夜拍工廠排放廢氣的畫面,至今拍攝 30 多部空污相關紀錄片。

「但影片只能拍到影像,沒辦法拍出味道,」他惋惜,不過透過他的鏡頭,觀眾看到他拍攝的工廠大煙囪排放廢氣、濃煙遮天的影像,都十分震撼,也深刻感受到空污對環境及人體的危害。影片拍製完成後,林泰州盡量參加影展或參加比賽,尋求曝光機會。2017 年 9 月,林泰州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我的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那時他的肺部已發現存在一個 0.5 公分結節。

「你拍了這麼多畫面,應該去檢查一下肺。」朋友的一句玩笑話,林泰州認真思考必要性並付諸行動,2015 年他第 1 次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有個 0.5 公分小結節,定期追蹤,去年發現小結節質變,他當機立斷接受醫師建議開刀切除,化驗結果,是接近第 1 期的肺腺癌。

「多少人有我這麼幸運?」定居雲林 23 年,他聽了太多不抽菸、不下廚卻罹患肺癌的故事,雲林空污現仍難改善,他不時提醒住在空污嚴重地區識與不識的人們,及早檢查肺部是否有病變,「能喚醒一位就是救了一個家庭。」

在反空污這條路上,林泰州挫折的是反空污難以成為全國性議題,「冷漠跟事不關己,非空污區民眾認為空污『是你家的事』,是反空污最大的阻力。」非空污嚴重地區、像台北人就比較不會關注中南部的空污議題,過去林泰州北上參加反空污抗議行動,還被台北年輕人嗆:「你擋了我的路!」

儘管如此,對他來說,反空污是一輩子的事,無論人少人多、不被理解甚至被嫌棄,他都會堅持走下去。

閱讀完整文章

延伸閱讀

支持購買雜誌

採訪團隊:羅真、鄧桂芬、邱淑宜、謝佳君、林慧淳、梁元齡、葉懿德
編輯團隊:陳祖晴、高儷綾、盧亞屏、鄭佳玲、陳弘璋
數位製作:范晏萍、吳盈蓁、彭家玉、趙崇廷、朱永琳

合作夥伴